在人生旅途上,大家不住的往前低頭疾走,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標進發。每天營營役役無事忙,有沒有想過為何?有幾許會提醒自己慢下步伐,關心一下跟自己萍水相逢,或在旁邊擦身而過,或於人生交滙點有緣碰上的您?
Wednesday, May 13, 2009
聖喇沙日、不忘感恩
聖若翰•喇沙(1651年4月30日—1719年4月7日)出身自十六世紀一個富有法國家庭。年僅 16歲已被任命為蘭斯座堂的教士團成員,27歲正式被任命為司鐸;兩年之後,更獲得神學博士學位。但他卻於那時毅然放棄司鐸職務,於一六八零年創立了一個專注於教育事務的基督學校修士會(即喇沙修士會)。這是第一個全由修士組成的天主教組織。
當時,教育都是以私人家庭教師的形式,是貴族子女的專利。聖若翰喇沙與另一位教育家 Adrian Nyel 合作,召集了一群合資格的教師,在自己的家鄉推行班級教育。他創立了免費教育的觀念,為來自工人階級和家境貧窮的兒童提供閱讀、書寫和學習算術的機會,並培養他們對宗教的信仰,引領他們成為天主教徒。他窮畢生精神致力為貧窮的學生提供免費教育機會,並為法國的教育實踐立下了標準。他有教無類的辦學精神,跟萬世師表孔夫子的教學理念有着異曲同工之妙。
聖若翰•喇沙更於1900年5月24日被當時的教宗册封為聖人,而喇沙會則訂每年5月15日為聖喇沙日。1950年,教宗庇護十二世宣告他為所有教師的主保聖人。
時至今日,喇沙會在全球大約有六千名修士和七萬五千名非神職人員,在84個國家、一千間機構從事教育工作,服務九十多萬名學生,把創辦人喇沙的教育事業發揚光大,延續到21世紀。
喇沙會乃最早在香港提供教育的天主教機構之一。早於1875年,喇沙會首次派出六位修士來到當時仍為英屬殖民地的香港,開展教育工作。他們首先在中環創立了聖若瑟書院,主要招收外籍學生為主;至1879年才開始招收華籍學生。1917年,因應九龍快速發展,對學位需求甚殷,喇沙會在漆咸道建立了聖若瑟書院的九龍分校;隨後又在界限街購入土地,以擴充校舍。1932年,九龍喇沙書院正式成立。今天,很多喇沙會的學生在各方面都有卓越成就、而一眾舊生在社會上亦秉承聖喇沙『克己復禮』精神,為社會建樹良多。
藉着聖喇沙日即將來臨,就讓大家一起向無論在職或已退休的老師們表示敬意。
『沒有昨天你們的默默耕耘,何來今天的我?』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9 comments:
such a significant day that pulls you back to blog! :)
sense of belonging!
終於更新喇!
喂, 如果我個仔第日想入喇沙, 搵程霜大哥哥你幫手得唔得? ^~
DinDin,
乜咁睇得起我吓?小人何德何能,人脈薄弱,恐怕難担重任。不過若要跟修士們打打招呼亦未為不可。
嗱, 一言為定 ar ha! 唔該晒先! :)
背後的宗教動力何其大呀!
無名氏:
無可否認,天主教早年在香港建基、紥根於教育工作上,在這群熱心教育的神職人員引領下,的確培養了不少人材成為建設香港的一股力量。
敢問一句,熱心教育的神職人員背後的動力為何?是為教育而教育,還是為宗教而教育?若為前者,喇沙會的修士與新法校長有何分別?若為後者,則喇沙會的修士們離鄉別井,遠渡重洋,辦學扶貧,其背後的動力,究竟是哲學、宗教、傻勁、盲信等等,還是源於聖若翰•喇沙所篤信的聖經內所記載的『愛』的根源呢?喇沙學子、喇沙會的修士們、聖若翰•喇沙、法國、羅馬天主教、聖保羅、大馬士革的路上、十二門徒、十字架、耶穌、創造萬物的神。共勉之。
無名仕:
多謝閣下再次駕臨並再度留言。
在下並非作育英材之輩亦無資格作育英材,一屆凡夫俗子未能高擧神職人士,他們熱心教育背後動機為何無從得知,心想他們對教育界有所貢獻無可置疑,姑勿論出發點為何,能夠亦曾經為下一代作出貢獻,那管來自何方亦必受尊敬,比起那些藉為人師表為名,作奸犯科之輩(貪污、非禮、拍裙底照)好很多。
Post a Comment